林晚放下手中的检测报告,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已经恢复正常。她盯着终端右下角的时间,距离上次脉冲攻击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前线没有再传来异常信号。
她调出通讯日志,翻到前线小队的语音记录。一段沉默的频道音频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城东巡逻组在撤离途中的一段静默,持续了整整十七秒。没有对话,也没有脚步声,只有轻微的呼吸杂音。
她戴上耳机,重放那段音频。呼吸节奏紊乱,有人在压抑情绪。
林晚闭上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凝视通讯名单中一位指挥官的照片。对方的眼神出现在她意识里,瞬间,一股沉重的情绪涌上来:疲惫、自责、对战友牺牲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他脑子里反复回放的是队友倒下的画面,还有自己下达撤退命令时颤抖的声音。
她睁开眼,立刻接通市场团队频道。
“把过去三个月我们打赢的关键战役整理成短片。”她说,“不要只放战果和地图推进,我要每个战士的名字,他们的岗位,他们是怎么撑下来的。”
电话那头的人顿了一下,“您是想……打感情牌?”
“不是打牌。”林晚声音平稳,“是让人记住,我们不是冷冰冰的作战代号。每一个编号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家,有人等他们回去吃饭。”
“明白。我们现在就开始剪。”
“加一段阵亡队员家属的采访。”林晚补充,“如果有遗书或者录音,也放进去。真实一点就好。”
通话挂断后,她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扶手。指挥室内的灯光偏冷,映得她脸色有些淡。但她眼神清醒,没有半点松懈。
十分钟后,第一条视频上传内部网络。标题很简单:《张伟,三十七岁,电力抢修组组长》。
画面一开始是一段监控录像,张伟带着两人在暴雨中爬上高压塔,修复被炸毁的线路。他的动作很稳,一边操作一边对着对讲机汇报进度。后来镜头切换到医院病房,他躺在病床上,左手缠着绷带,正笑着看手机里的女儿照片。
最后一幕是他牺牲前十二小时录的一段语音:“只要电网不断,云都就能撑下去。我这点伤不算什么。”
评论区很快被刷满。前线多个战区的通讯频道里,原本低迷的气氛开始变化。有人低声说:“老张走之前还给我们留了工具箱钥匙。”
林晚看到反馈,拨通市场团队的第二条指令。
“发起‘一封家书’活动。”她说,“让市民写信给前线人员,不限内容,感谢也好,唠叨也好,都行。找学生、老人来朗读,做成音频循环播放。”
“要不要审核内容?”
“不用。”林晚说,“真实的东西不需要修饰。反而假的温暖,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天下午,第一封信被推送上线。
是个八岁小女孩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念:“爸爸,今天学校发牛奶,我留了一盒给你……你什么时候回家?妈妈说你在抓坏人,那你一定要吃饱饭,不然会饿晕的。”
背景里还有母亲轻声提醒:“说生日歌那段。”
小女孩清了清嗓子,唱了一句跑调的“祝你生日快乐”。
音频结束三分钟内,全网转发量突破十万。许多正在轮岗休息的队员听着听着停下了手里的动作。
林晚调取一组前线休息站的监控画面。一个满脸烟灰的年轻士兵坐在角落,听完后低头擦了擦眼角,然后重新检查起装备来。
她起身走到物资调度大屏前,查看最新动态。
屏幕上显示,全市已有二十个社区响应号召,设立临时餐站。志愿者们正在准备热饭、姜汤和保暖毯。第一批送餐车队已经出发,目的地是北郊三个高强度作业区。
一小时后,实时画面传回。
一位白发老人亲手将一碗热汤递给刚下岗的战士。那人接过时手还在抖,不是因为冷,而是连续作战导致肌肉僵硬。
老人没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林晚放大画面,看到战士低头喝汤时闭了一下眼。她随即闭上自己的眼睛,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远程锁定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
脑海中浮现的念头很清晰:“原来还有人记得我们没吃饭。”
她睁开眼,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这才是真正的后盾。”她轻声说。
傍晚六点,市场团队提交新一轮宣传计划。
新一批短视频上线,主题是《名字背后的故事》。每一集都聚焦一名普通成员:有负责清理地下管网的清洁工,有每天运送药品的司机,也有在指挥中心连续值班四十小时的技术员。
其中一段画面拍的是夜班护士为受伤队员换药。那人手臂上有烧伤,疼得咬牙,却一直跟护士道歉:“麻烦你了,耽误你休息。”
护士摇头:“你不才是最累的那个。”
视频最后打出一行字:**他们不是英雄,只是选择了不退。**
林晚看完全部样片,点头批准发布。
她回到主控台,调出城市动态图谱。西南区域绿点稳定,东部监测站已恢复通讯,医疗组的物资请求量下降了百分之四十。
她知道,这不是武器修复带来的直接成果,而是人心重新凝聚的结果。
晚上七点半,热饭行动覆盖范围扩大到十二个重点战区。数千份餐食陆续送达,许多队员在吃完后主动申请延长执勤时间。
林晚看到一条前线回报:“吃了热饭,脑子清楚了。现在让我冲,我也敢上。”
她把这条信息转发给市场团队。
“继续推这类真实反馈。”她说,“不要刻意煽情,就把他们说的话原样放出去。”
“有些人说话糙。”
“那就让他们糙着。”林晚说,“干净的话听多了,反而没人信。”
八点整,新一轮宣传内容上线。这次是一段集合剪辑:有队员啃着馒头笑着说“比泡面强”,有女医护边打哈欠边登记药品,还有一个小队在车里集体唱跑调的军歌。
没有配乐,没有特效,只有原始录音。
林晚站在大屏前看了一会儿,转身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是凉的,但她没在意。
她打开个人终端,查看私人消息列表。苏悦发来一条简讯:“外面都在传你的名字,有人说你是幕后指挥官,也有人说你根本不存在。”
她没回复,把手机扣在桌面上。
九点,最后一波志愿餐车完成派送。监控画面里,一个年轻志愿者蹲在地上,帮一名脚踝扭伤的队员换鞋垫。那人不肯让她动手,说自己能来,女孩坚持要完成任务。
最后两人一起笑了。
林晚调出全市舆论热度曲线。过去六小时,正面情绪占比从41%上升至67%,质疑声明显减少。
她知道,这场仗还没赢,但至少,没人再想着撤了。
她坐回位置,目光落在沙盘上。所有据点状态正常,没有新的红斑出现。科研组确认所有返修设备运行稳定,增益参数问题已修正。
她拿起笔,在战术笔记上写下一行字:**精神支持必须常态化。**
这时,市场团队传来最新消息。
“市民寄来的信已经超过五千封,音频录制排到了明天下午。很多人想来当志愿者,但我们人手不够分类。”
“开放临时登记点。”林晚说,“让社区牵头,统一收集,每天送一批到指挥中心。挑一部分放出去,剩下的存档,等战后交给他们本人。”
“战后?”对方迟疑了一下。
“我说的是,等战斗结束。”林晚平静地说。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外面夜色深沉,但街道上仍有灯光移动——是志愿车队还在行驶。
她看着一辆餐车缓缓驶过路口,车顶贴着一张手写的纸条:**给最辛苦的人。**
车灯照亮了前方的路。
喜欢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