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朔风卷着关外的烽烟,扑打在保定车站锈蚀的顶棚上。周亦云立在月台暗处,望着第13师、第44师的战士们蹒跚走下军列。士兵们绑腿裹满泥泞,肩头的步枪却擦得锃亮,这是少帅特批的休整地,也是从锦州血海里爬出来的将士们难得的喘息之所,也便于在休整之后,部队延平汉线回到武汉,
保定地处京津冀的核心地带,平汉铁路贯穿保定城区,这条铁路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命脉,无论是民用客运货运,还是军事调动,都极度依赖这条线路。保定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在1933年长城抗战.和77事变都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的核心后勤通道。
武汉军队驻扎在保定犹如顶在东北军的一根刺,掐住了东北军的咽喉,当同样一份电报送到了少帅的办公室屋子里面,少帅从副官的手里接过看了起来,几分钟之后,啪的一声电报被少帅拍到了桌子上,原来司令给少帅的电报。
保定驻军指挥部并转汉卿兄勋鉴:
日前我军进驻保定事宜,诚为非常时期之权宜部署。倭寇肆虐东北,近更窥伺华北,当此危局,非集华夏力无以固疆圉。保定地处要冲,绾毂南北,弟部暂驻于此,实为构筑平汉防线,屏障中原,绝无他意。
汉卿兄精诚为国,主动撤防以使全局协调,弟心深感佩。东北袍泽之牺牲奋斗,全国同胞皆为之动容。现政府正积极交涉,期以公理昭彰。惟军事准备不容稍懈,望两军袍泽同心协力,共御外侮。他日驱除倭虏,恢复山河,必当迎请兄部重归故地,再振雄风。
当少帅召集众人到他的私人官邸开会,他将司令的电报挨个传阅, 官邸内的空气瞬间凝固。围着少帅的几位东北军高级将领于学忠、万福麟、何柱国等人,脸色都变得极为难看。短暂的沉默后,是压抑不住的愤懑与悲凉。
“少帅,中央这是什么意思?”一位性情刚烈的将领猛地一拍桌子,“保定是什么地方?是咱们河北驻军的后方,更是通往山西和中原的咽喉!他们不明不白地把武汉的精锐顶到咱们眼皮子底下,这是要防谁?还是要缴咱们的械?”
另一位将领说道:“少帅,武汉军队千里迢迢的来到东北支援我们,我们感激,如今他们赖在保定不走了,不是掏我们的心窝子。”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
于学忠更是直接的说道:“少帅,咱们刚丢了老家,成了无根之萍,几十万弟兄和几百万乡亲眼巴巴地望着我们。现在可好,中央非但不给我们补充枪弹让咱们打回去,反而把枪口调过来对着我们?”
于学忠的话引起了在座东北军将领的愤慨,他们产生了最直接的危机感。东北军自撤入关内,虽拥兵数十万,但失去了东北的财源和根基,已经如同寄人篱下。国民政府任何针对性的军事调动,在他们看来都充满了猜忌和威胁。
在众人争论之际,参谋长走到巨大的华北地图前,手指沉重地划过保定:“少帅,诸位,此事非同小可。中央军驻防保定,其战略意图有二,皆对我军不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一,是监视。 我东北军主力分布于平津、河北一线,保定位于我军侧后。中央军在此驻扎,等于扼住了我军南下的通道,并将我们置于其监视之下。这是信不过我们。”
“其二,是定调。 此举表明,南京司令的‘攘外必先安内’之国策未变。他将中央军置于华北腹地,不是为了北上抗日,而是为了稳固关内,防范‘内乱’。这个‘内乱’,既包括共产党,恐怕也包括我们这些‘杂牌军’。”
这番话让所有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它意味着,南京政府高层已经放弃了在短期内收复东北的幻想,并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内部的整合与控制。 对于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东北军官兵来说,这无疑是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们心中残存的希望之火。
在整个过程中,少帅大多时间沉默不语。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当前的困境。作为东北军的最高统帅和华北的军政长官,他承受着内外双重压力。
对外,他必须 服从中央的政令,维护“统一”的局面,对内,他必须安抚麾下将士日益激愤的抗日情绪,并维系这支庞大军队的生存。
他知道,兄弟们说的都有道理。中央军的举动,充满了不信任。但他又能如何?强行对抗吗?即便东北军彻底与中央决裂,南京政府始终占据着中华合法政府的身份东北军必背上“叛军”的罪名,如果在失去东北后再失去关内的立足之地。那么东北军的命运就是浮云,而且和南京一旦翻脸
最终,他抬起头,用疲惫但不容置疑的声音下达了命令:
“传令各部,严守防区,不得与中央军发生任何摩擦。。’”
命令下达后,会议室里只剩下无声的叹息。几位将领互看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不甘与悲凉。他们明白,少帅的选择是当下最现实的、最无奈的“生存之道”。
这种弥漫于整个东北军中的被猜忌、被压迫的悲愤情绪,与“打回老家去”的迫切愿望交织在一起,不断地发酵、积累。最终,这些情绪将在四年后的1936年,在西安找到那个震惊中外的突破口,他们用一场兵谏,强行扭转了国家的航向。 而1932年在保定感受到的那份屈辱与绝望,正是埋下这场惊天事变的重要种子之一。
《重生从黄埔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重生从黄埔开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从黄埔开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