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首页 >> 神都锦绣 >> 神都锦绣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造反:我带领亿亿大军逼皇帝退位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星际特战旅网游之全球群雄争霸重生之北洋巨擘荒神逆转乾坤之东汉末年的倒霉蛋儿们不见长安亮剑:开局战俘营,我带和尚打鬼子刘禅的人生成就系统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 神都锦绣全文阅读 - 神都锦绣txt下载 - 神都锦绣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七十一章 安东大都督(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582章 584-安东大都督(一)

大唐“龙朔二年”。

四月,“卫岗县侯”冯宝领军登陆“百济”,五月,肃清粮道,剿灭残兵,阵斩敌酋,兵发“平壤”。

同期,“新安县侯”谢岩领军登陆“鸭绿水”北,连战连捷,于六月抵“安市城”。后,奉大总管苏定方令,急行突袭,奋战一日,斩“高句丽”骑兵近四千,诛步卒万五之数,破重镇“大行城”。

七月,大唐王师连下坚城十余座,荡平“高句丽”北境,进逼“扶余城”。

七月下,“卫岗县侯”冯宝启用事先挖凿地下暗道,置万斤“火药”于“平壤”西、南两门下,坚固城防,弹指间灰飞烟灭。“百济雇佣军”率先入城,“百济新罗联军”纵兵十万随后进入,血战两日,诛杀守军四万余;“羽林右卫”攻破“高句丽宫城”,俘获“高句丽宝藏王”及其子嗣、妃嫔、臣子数千之众。

七月末,大总管贺兰敏之、“卫岗县侯”冯宝领大军二十万北上。

八月下,大唐王师南北大军汇聚,合兵四十余万,合围“扶余城”。

九月初,“高句丽”权奸渊盖苏文病故,“扶余城”内动荡起,不日,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打开城门,向大唐王师投降。

至此,“高句丽”灭国矣!

大唐朝廷自皇帝李治乃至文武百官,虽然预料到战事应当会比较顺利,但怎么都没有想到,从五月开始,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前方“六百里加急军报”,除去“兵部尚书”任雅相病故是噩耗,余者皆“大捷”!

捷报频传当然是好事,可这速度实在太快,快到大唐朝廷几乎来不及反应!因为,打下一片土地容易,可想要长治久安就难了。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总面积相当于整个中原地区,人口也不少,粗略估算,三个国家合计也有大几百万,如何有效统治,成为一道摆在大唐君臣面前的难题。

战争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其产生的巨大利益,所有高官显贵,没有一个不想分杯羹,然,怎样分配?令皇帝李治很是头疼。

以杜正伦和上官仪为首的文官集团进谏皇帝:“自‘平壤’往南,涵‘新罗’、‘百济’,置州县,效仿内地;‘高句丽’北部设‘都督府’以应对。”

李绩、高远等大唐军方高官,强烈反对这一建言,理由是:“‘高句丽’北部地广人稀,需驻军以镇各部,无南部补充军需,根本无法支应日常。”

文官集团则认为:“州县可按所需拨付,足以支应。”

军方则说:“若南部州县出现叛乱,何人平叛?难不成自关中调兵?”

尽管双方各有各的道理,但有一点,似乎无人提及以往惯用“羁縻”之策。

甭管采取哪一条治策,但有一点李治很清楚,此事拖不得。盖因数十万大军在外,消耗太大,无论如何,都必须尽快拿出章程。

李治近来龙体时好时坏,所以有些日子没有去上朝。而朝中大大小小诸事,由武皇后与“政事堂”处置倒也平稳,可“辽东之事”不比寻常,故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宣召李绩、许敬宗、杜正伦、上官仪四位宰相入宫商讨。

“‘辽东’既定,当召大军回朝,诸卿以为,后,如何?”李治高坐龙椅之上,一边用手轻轻揉搓太阳穴,一边缓缓道出心中之意。

“起奏陛下,新征之地,不外‘羁縻’、置州县,或如西域设‘都护府’,此乃圣裁,臣等不可僭越。”

作为皇帝,李治当然知道这事问也是白问,不过,对于许敬宗的回答,他还是很满意,毕竟提出三策,而宰相,本就应该献策君前。

李治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又道:“朕有听闻,朝中诸卿多以‘置州县’为上策,然以设‘都护府’为上亦不在少数,故未有定论,朕召诸卿,是为此事尔。”

“陛下圣明,自有裁定,臣当恭听。”许敬宗职任“中书令”,乃名义上第一宰相,是以率先言道。

“臣等,恭请陛下圣裁。”李绩、杜正伦和上官仪亦同时行礼道。

“诸卿无需多礼。”李治淡淡说了一句,而后道:“‘置州县’,官员何来?设‘都护府’,何人当得此职?又以何策治民?”

“陛下,‘吏部’历年冗官可赴任‘辽东’,代天牧守。”

“不可!”许敬宗突然站出来反对上官仪所言,着实令李治有些诧异。

“缘何不可?”

“禀陛下,冗官过往无实职,今牧守一地,难保不出差池,‘辽东’甚远,起民变,朝廷难以从速应对。”别看许敬宗平日里恋权贪财,然其此番言语听在众人耳里,却不失公允。

李治尽管搞不清楚许敬宗到底想什么,但知晓其言为实情。“吏部”冗官虽多,但真正能够任职一方的却极少,除去资历、能力之外,最重要是那些冗官们,绝大多数出自豪门世家,在关中和中原当官,那没问题,可真让那些人去“辽东”,只怕各种借口都会找出来,绝对没几个肯去的。再者,“置州县”最大问题是朝廷的实际掌控很弱,毕竟太远了,政令、下情往复太费时日,非常容易出事,因此,从心里而言,李治并不认同此策。

“许爱卿之言甚是有理,历朝‘羁縻’蛮夷,皆因过远矣,然‘辽东三国’,土地虽不丰饶,亦不贫瘠,城池众多,人口不缺,朕以为‘羁縻’不可取也。”

皇帝金口玉言,一语否决“羁縻”之策,又认可许敬宗所说,似乎是在告诉宰相们自己属意“都护府”。

不过,能够坐上宰相位子的,都是人中翘楚,稍微动下脑筋就明白,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皇帝真要是定了主意,大可直接颁布诏令,根本不需要召集宰相商议。

“陛下,‘高句丽’地广民稀,与诸多蛮夷部落相连,难堪王化,置‘都护府’以镇边实为上策,然‘百济’、‘新罗’却有不同,国小民众,与我朝隔海以望,今水师船多兵精,驻‘登州’以镇,自可保州县无虞,故老臣以为,‘辽东’一地,分而治之,乃上策也。”杜正伦所言,是将“辽东三国”分成两块,以不同方式分治,且不提“高句丽”南部丰饶地区,等于放弃。

李治看了一眼李绩,见其双目微闭,面无表情,即知此事并无异议。

李治是皇帝,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治理天下最重要方面是权衡各方,只有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才会天下太平。

从表面来看,大唐朝堂内最主要利益之争是文、武两方,但本质却是世家大族与寒门平民之间的利益争夺。

原因很简单,大唐军方主要构成是勋贵和军官,他们绝大多数出自寒门小姓,与出身世家大族的文官集团天然利益诉求不同,因此,朝堂之上时起争端。

皇族“李氏”原为“关陇军事集团”成员,发迹于“北周”,并不属于中原世家大族,所以,从高祖李渊到太宗李世民至当今皇帝李治,在权衡朝廷各方利益时,往往有意无意间偏向武将集团,这就带来一个结果,大唐军方在朝廷话语权很重。

“平灭辽东”,李治原本有意设置“都护府”,行“羁縻”之策,却不曾想文武百官皆不赞同,命人垂询细察后方才得知,由于“百济”商贾与大唐商贾定下诸多交易,加上“羁縻”之策没有多少束缚力,“百济”一方获利大了,自然会壮大自身,非常不利于长治久安。

李治当然知道,商贾们背后是各家勋贵和朝中高官,而“羁縻”之策对于商事有限制,本意是防范,如今却影响到朝臣实际利益,当然会遭遇反对。

此刻,杜正伦建言代表了文官集团,而大唐军方第一人李绩又毫无表示,等于是默认了。

李治清楚,该轮到自己这个皇帝最后决定的时刻了。

然而,李治却道出非同一般话语:“杜卿所言,良策也!朕意已决,置‘安东大都护府’,辖‘辽东全境’,原‘百济’、‘新罗’两地,置州县以安民,一应官员交由‘都护府’察举。”

当朝四位宰相闻听皇帝口谕,无不动容!

因为任谁也无法想到,皇帝陛下居然如此圣裁。

设“安东大都护府”,意味着“安东大都督”品级当为正三品,秩同宰相。尤为重要是辖制“百济”、“新罗”两国旧地,且拥有极其重要的“察举权”,等于是皇帝赋予其管辖内官员举荐权,加上其本职拥有的兵、财等权力,堪比“开府建衙”。

在大唐,上一个拥有类似权力的人,可是“秦王”,领“天策上将”,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先帝太宗李世民。

作为其嫡子,当今皇帝李治,怎敢设立如此官职?难道就不担心会出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情形吗?

四位宰相如是想着,心念飞转,一方面在揣测皇帝本意,同时也在思虑,该如何进谏……

喜欢神都锦绣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神都锦绣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茫渺人间初之心盛霆烨离婚后霸总哭唧唧追妻最新章节在线阅读情迷仙途多白骨原神:混在提瓦特的那些年绝地求生之雄霸三国啸天惊雷问江湖星耀卡尼迪星际灵舟:我能召唤枯骨军团快穿之我为女主打辅助我剑无敌隔壁哥哥的小青梅别洗了,你就是电竞活阎王我的背后灵是帝皇最强无敌熊孩子我在大明搞发明华娱俗人传罗天九道天书我狙到了你的心两界穿梭:我获得仙界功法传承诡异选择求生游戏
经典收藏徐怀小说免费阅读全文绝世小书儒明末皇太子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穿越成皇子开局却被贬为庶人兵锋无双盛唐小国师回到大明做藩王大周暴君,从召唤猛将开始!从唐开始的克苏鲁翼瑾风云记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开局一块封地,逆袭全靠苟甲午崛起神医毒妃,盛世独骄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爹爹,娘亲要开溜剑道与阴谋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大唐:摊牌了,本驸马要造反!
最近更新科举:启禀皇上,状元郎又发疯了跨时空的墨香:秘境之旅双穿:开局买下美女丫鬟三国白话版爆笑三国:王侯将相入了魔篡明:从边军一队官开始我刷的视频通古代,古人求别停异界争霸我能召唤华夏人杰想离婚分江山?我过继朱棣给朱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仙武水浒,打造最强水泊梁山镇国小公爷枞雩楼老六皇子?开局请父皇砍头从农家子到宰执天下一龙二凤三小猪,四痞五秀六和尚三国之季汉演义大明帝师,开局带老朱穿越明末将门大逆子绝世太子:我的江山我做主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 神都锦绣txt下载 - 神都锦绣最新章节 - 神都锦绣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