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身后,安南城渐渐苏醒,而特务处发现真相后的全城大搜捕,即将开始。但对于江河和被他“抓捕”的这些人来说,真正的冒险,才刚刚拉开序幕。
城墙上的守军比平时多了三倍,每个士兵脸上都带着紧张的神情。机枪架设在城垛之间,黑洞洞的枪口俯视着下方慌乱的人群。
江河深吸一口气,带领众人汇入出城的人流。
利用这短暂的混乱和时间差,两家人被成功地“押解”到了防守相对薄弱的西城门。洪坤亲自在此值守,迅速打开了城门。
城外乱坟岗,立秋、满囤、杠头等,已在此焦急等待多时。看到城门方向出现晃动的人影和约定的暗号灯光,他悬着的心才放下了一半。
“快走!此地不宜久留!”江河低喝一声,甚至来不及多作寒暄,立刻带着惊魂未定的两家人,沿着早已探明的隐秘小路,各自上了隐藏的摩托车,向牛角山方向疾行。
直到天色微明,众人安全返回牛角山营地,江河才彻底松了一口气。看着虽然疲惫但总算安然无恙的邹先生、谢掌柜及其家眷,他知道,这场风险极高的营救行动,成功了!
“根子……多谢救命之恩!”邹先生老泪纵横,紧紧握住江河的手。
谢掌柜更是后怕不已,连连作揖:“要不是大侄你,我们全家……怕是……”
“都是自己人,不说这些。”江河扶住他们,“到了这里,就安全了。只是,你们在城里的基业……”
“身外之物,没了就没了!”谢掌柜斩钉截铁,“值钱的都提前转移了,其他的就不说了。人能活着,比什么都强!”
与此同时,安南县城内。
天亮后,城外骚动渐息,野狼峪的“敌军”也神秘消失。皮木义和崔雪终于察觉到不对劲,立刻派人去查看回春堂和谢记山货铺。
汇报的消息让两人暴怒如狂——人去楼空!监视的目标,在他们眼皮底下,被“自己人”堂而皇之地“提走”并送出了城!
“八嘎呀路!”皮木义气得浑身发抖,一脚踹翻了桌椅。他意识到,自己被江河耍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围捕,反而成了对手金蝉脱壳的完美掩护。
崔雪俏脸含霜,眼神冰冷得能冻死人:“好一个周江河……果然厉害。这次,是我们输了半招。”
伊川更是怒火中烧,不仅“主力”没抓到,城里的重要人犯也丢了,还白白损失了不少兵力。他将一腔怒火全撒在了皮木义和他的手下身上,指挥部里一片狼藉。
牛角山上,周江河听着小伍子等人带回的城内后续消息,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这一仗,他不仅救出了人,更沉重打击了皮木义和崔雪的嚣张气焰,向所有人证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有能力虎口拔牙!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华北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规模南撤,华北抗战的主体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我党和其领导的八路军肩上。
八路军挺进太行:根据洛川会议的决策,八路军三大主力师(115师、120师、129师)在太原失守后,并未南撤,而是坚决地执行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向敌后实施战略进军。其中,129师主力进入太行山区,与此前已在此活动的抗日力量汇合。
日军由于兵力所限,在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后,无法有效控制广大的乡村地区。这为八路军在敌后创建根据地提供了战略空间。太行山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彼时,太行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部队化整为零,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伏击战、破袭战、麻雀战等,积小胜为大胜。
1938年春季,129师连续组织了这三次着名的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运输补给线,歼敌数千,缴获大量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
1938年4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八路军129师主力与115师一部协同作战,在长乐村等地重创敌军,粉碎了日军的围攻,奠定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破袭交通线:持续对正太(石家庄-太原)、平汉(北京-汉口)等铁路公路进行破袭,使日军的“血管”始终无法畅通。
通过吸收游击队、地方武装和踊跃参军的农民,八路军部队从进入山西时的数万人,到1938年底已发展到十数万人。但这种扩张也带来了新兵多、训练不足的问题。
装备极度简陋:武器数量有限,主要靠战场缴获和民间收集的土枪、大刀、长矛,还有少时极少量自制(如复装子弹、手榴弹)。
弹药奇缺是当时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平均每名战士只有几发子弹,战斗时常常需要靠刺刀和勇气解决问题。
在八路军控制区,逐步改造旧政权,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府,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
发动与组织群众是八路军工作的核心。通过“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组织农会、青抗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并建立民兵队伍,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
经济生产与后勤经济极端困难:根据地被封锁,物资匮乏。军队和机关实行供给制,生活极其清苦。
虽开始生产自救,倡导军队和机关进行生产,但规模尚小,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还未达到后来南泥湾那样大规模的程度。
物资来源主靠战斗缴获、和向敌占区商人购买(风险极高)、以及人民的支援。药品、食盐、布匹、电信器材等是极度稀缺的战略物资。
面临的极端困难,1938年,日军开始重视后方的“治安战”,对初创的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残酷的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摧毁八路军的生存基础。
缺医少药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战场上负伤,往往意味着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西药如磺胺、盘尼西林(青霉素当时还未大规模应用)等极为罕见,主要依靠中药和土方。
给养困难,战士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小说中描述的“很多战士还是单衣”在1938年的秋冬是普遍现象。
他们还需要同时应对日军、伪军、以及有时制造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
这个时候、在这里,他们遇上了江河和他的宝藏仓库……
《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