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灵书籍

巴登岛的玛格纳顿

首页 >> 属灵书籍 >> 属灵书籍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重生之后,校花求我别丢下她!仙帝归来重回1986,从踩缝纫机开始我真是风水大师直上青云:从高考落榜开始都市之近身战神重生2011,再次我的人生豪门罪妻退婚后我成了六宫之主雷劫劈出个天魔婿
属灵书籍 巴登岛的玛格纳顿 - 属灵书籍全文阅读 - 属灵书籍txt下载 - 属灵书籍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1章 ?婚姻的奥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 婚姻日渐衰微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

《以弗所书》5:31—32

“一见钟情永不变心”这种话,我早就听腻了。在婚礼上,在教会里,在主日学,谈论婚姻的那些话,其深度大多和一张贺卡差不多。你可以用很多话描述婚姻,但婚姻绝非“一见钟情永不变心”。婚姻是荣耀的,也是艰难的。婚姻燃烧着喜乐和力量,又浸透着血汗和泪水;有许多失败让人学会谦虚,又有许多胜利让人精疲力竭。我所知道的婚姻,只要超过几个星期,没有一个可说是“童话成真”的。所以,保罗在《以弗所书》5章关于婚姻的着名论述,很多夫妇只记得31节至32节,就是印在上面的几句经文。有时候,你费了一整天时间,艰难地试图彼此理解却一无所得;你一头栽倒在床上,只能感叹:“这真是极大的奥秘!”有时候,婚姻似乎是无解之谜,人困于其中,无路可走。

我相信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最伟大、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婚姻。在圣经里,神亲自为人类第一场婚礼证婚(创2:22—25)。并且,亚当一看见夏娃就诗兴大发,感叹:“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仅次于人与神的关系。而且,正因为如此,学会认识配偶和爱配偶,与认识神一样,既是难事苦事,又是美事妙事。

最痛苦、最奇妙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圣经对婚姻的理解,并且今天特别需要强调这种婚姻观,提高它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

在过去四十年里,美国“重要婚姻指标”(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婚姻的健康程度和满意程度)一直在持续下降。今天的离婚率几乎是1960年的两倍。在1970年,所有新生婴儿中,89%的父母是已婚夫妇,但今天这个比例却降至60%。最有说服力的是,在1960年,有超过72%的美国成年人已婚,而2008年只有一半成年人已婚。

这些数字都显示出美国文化越来越提防婚姻,态度越来越悲观。年轻人更是如此。他们相信自己不太可能拥有美满婚姻,而且,即便婚姻稳定,他们也认为婚后性生活会变为无趣。正如喜剧明星洛克(chris Rock)所提的问题,“你是愿意一个人孤独老去,还是愿意两个人无趣厮守?”很多年轻的成年人相信只有这两种选择。正因如此,很多人试图在婚姻和一夜情之间追求幸福:选择同居。

这种做法在过去三十年间呈几何级数增长。今天,有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婚前同居。在1960年,这个数字几乎为零。目前,二十五岁到三十九岁之间的未婚女性中,有四分之一与一个伴侣同居,而在三十五岁到三十九岁这个年龄段,有未婚同居经验的人数比例上升到60%。这种做法背后是一些广为流传的信条和观念。其中一个观念是:多数婚姻不幸福。人们的理由是:50%的婚姻最终离婚,而且剩下的50%里面,痛苦的肯定也不少。很多人说,婚前同居可以增加选择正确配偶的几率。婚前同居可以在你一脚踏进婚姻之前,帮助你发现两人是否合得来。婚前同居也可以发现对方是否真关心你,你们之间的“性吸引力”是否足够强。“我认识的每个草率结婚的人——婚前没有同居的人——最后他们都离婚了”,有人在“美国婚姻研究项目”(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的民意调查中这样说。

然而,这些信条和观念的问题在于:它们几乎每个都完全错误。

§ 婚姻出人意料的益处

虽然民意调查中那位年轻人支持婚前同居,但“大量证据表明,婚前同居的人更有可能在婚后离婚”。对那些经历了父母离婚的年轻人来说,同居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事实表明:吃这服药,比得病更苦。

其他一些流行观念也是错误的。确实,45%的夫妇最终离婚,但是离婚率最高的人群是那些十八岁之前结婚的人,他们高中辍学,并且婚前生子。“所以,如果你受过不错的教育,有体面的收入,来自一个完整的家庭,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在二十五岁之后结婚,并且不是奉子成婚,那么你就不大可能离婚。”

很多年轻人赞成婚前同居,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财务保障,就不应该结婚。他们的假设是,婚姻是一个财务黑洞。但研究指出,婚姻具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经济利益”。1992年的一份针对退休数据的研究表明,在退休的时候,一直在婚姻中的人与那些从未结婚或离婚后未再婚的人相比,前者的财富比后者多75%。更值得注意的是,已婚男子与那些拥有相似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单身男子相比,前者的收入比后者高10%—40%。

为什么会这样?一部分原因是已婚者的身体和精神更健康。另外,婚姻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减震装置”,可以帮助你度过失望、病患和其他困难。你可以更快恢复平衡。但是,收入高也可能来自于学者所说的“婚姻社会规范”。研究表明,夫妇彼此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水平高于朋友和其他家庭关系。举一个例子,单身的人可以随意花钱,放任自流,没人监督他们。但已婚的人必须一起省钱,投资,作长远打算。没有什么比婚姻更利于品格成熟。

很多年轻人恐惧婚姻的主要原因,也许是他们觉得多数夫妇都不幸福。雅虎网站论坛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二十五岁男子宣布自己永远不结婚。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已婚的朋友时,每个人都笑了,他们纷纷露出嫉妒的表情,连连夸他聪明。于是,他作出结论:已婚者当中至少70%是不幸福的。一位年轻女士在下面跟帖,对他这个毫无根据的数据表示赞同。她认为,“已婚的人里面,十个有七个活在地狱里,”然后又说,“我明年结婚,因为我爱我的未婚夫。但是,要是他对我不好,我会毫不犹豫地甩掉他。”

最近《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讲的是一部新电影,名叫《一夫一妻》(monogamy),导演是夏皮罗(dana Adam Shapiro)。在2008年,夏皮罗发现很多三十岁左右的已婚朋友都在闹离婚。他决定拍一部电影,并且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他深入采访了五十个见证自己婚姻破裂的人。然而,他并没有研究幸福的、长期稳定的婚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采访婚姻美满的夫妇,他借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它们都很无趣。”《纽约时报》记者总结说:“由此可见,这部影片最终采纳了一种可怕的婚姻观,甚至可说是世界末日一般的可怖景象。”这部影片描述了两个人的困境:虽然彼此深深相爱,却不能白头到老。夏皮罗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他相信两个现代人彼此相爱而不牺牲个性和自由是很难的,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用记者的话讲,尽管夏皮罗希望有一天能结婚,并且不认为自己的电影是敌对婚姻的,但这位从未结过婚的夏皮罗觉得一夫一妻制实在是太难了。夏皮罗的观点反映了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的典型思想。

我所在的教会有几千单身者来自纽约曼哈顿,作为教会牧师,我与无数男人和女人交谈过,他们都有类似的婚姻观。然而,他们低估了美满婚姻的前景。所有调查研究都告诉我们,自称“婚姻非常幸福”的已婚者比例非常高,达到61%—62%,而且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比例并没有下降。最值得注意的是,纵向研究表明,那些不幸福的婚姻,如果不离婚,有三分之二会在五年内变得幸福。所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魏特(Linda J.waite)说:“人们高估了离婚的好处。”

在过去二十年里,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已婚者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单身、离异和未婚同居者。这些证据也表明,多数人的婚姻是幸福的,而那些婚姻不幸却没有离婚的人,多数最终变得幸福。同样,那些在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前者有生活积极性的比例比后者高二到三倍。所以,一面倒的结论就是:成年人结婚、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会极大地促进人类幸福。

§ 婚姻的历史

从前,人们普遍相信婚姻是良善美好的,但现在却不这样想。弗吉尼亚大学的“美国婚姻研究项目”最近的报告指出:“少于三分之一的【高四】女生和仅略多于三分之一的男生相信……与其他选择相比,婚姻更有益于个人。但这种消极态度与现有的经验证据相悖;现有经验证明:与单身和同居相比,结婚更具有现实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报告认为,多数年轻人的观点不仅抵触之前人们的共识,抵触世界各大宗教的教导,而且也得不到最新社会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而这些证据是多年积累的,是可信的。

那么,这种悲观态度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且,它为何如此脱离现实?有趣的是,这种悲观态度可能恰恰来自于一种新的、不现实的、理想化的婚姻观,而这种观念源自于美国的一个文化转变:美国文化对婚姻目的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法学家威特(John witte,Jr.)说:“从前,人们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一个永久的盟约,这个约的目的是为了彼此相爱、延续生命、彼此保护;但这种旧观念逐渐让位于一种新的婚姻观,人们开始相信婚姻是‘性爱的终极合同’,目的是迎合双方个人的性欲。”

威特指出,西方文明有几种不同的婚姻观,人们对婚姻的形式和功能有不同的看法。前两种婚姻观是天主教和新教的观点。尽管天主教和新教在很多细节上有不同看法,但它们都教导说,婚姻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基本框架,让夫妻可以彼此奉献,彼此相爱。婚姻是一个庄严的约束,目的是帮助夫妇克制个人的冲动和利益,从而增进双方的关系;婚姻是神之爱的圣礼(天主教的重点),应当造福全人类(新教的重点)。新教认为,婚姻不仅是神赐给基督徒的福分,也是为了造福全人类。婚姻将男性和女性放在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伴侣关系中,从而塑造他们的品格。尤其是维系一生的婚姻能够促进社会稳定,这种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茁壮成长。全社会都从婚姻制度受益,因为儿童难以在其他环境中健康成长。

然而,威特解释说,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婚姻观。古代文化告诉社会成员要通过履行责任来寻找生命意义,要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启蒙运动中,事情逐渐开始变化。生命的意义逐渐被视作个人自由的结果:要找到生活的意义,就得选择自己最满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通过舍己、牺牲、放弃个人自由、履行婚姻责任和家庭责任来寻找人生意义,婚姻被重新定义为“追求满足情感和性欲,寻求自我实现”。

这种新观念的支持者对婚姻本质的看法,既不像天主教徒那样认为婚姻象征圣礼,也不像新教徒那样认为婚姻是造福人类的社会纽带。他们认为婚姻只是一纸合同,双方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彼此的个人成长和满足。按照这种观点,人结婚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履行责任,不论是对神的责任,还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婚姻的双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婚姻生活,只要他们认为有益就行,不应该将对于教会、传统或更大社群的义务强加给他们。简而言之,启蒙运动使婚姻私人化,使婚姻脱离公共领域,并且将婚姻的目的重新定义为“迎合个人欲望”,婚姻不再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公义良善”,例如:反映神的本性、塑造圣洁品格或养育敬虔的后代。在西方文化中,这种新的婚姻观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婚姻观;这个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也是确定无疑的。

这种转变并非无人知晓。最近,《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帕克波普(tara parker-pope)写了一篇名为《幸福婚姻是“我的”婚姻》的文章:

人们觉得最美满的婚姻是那种能给个人带来满足的婚姻,这种观点似乎有悖常识。说到底,婚姻难道不应该把关系放在首位吗?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婚姻是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满足人的情感和理性需求是次要的,维系婚姻关系才是首要的。但是,在现代人际关系中,人们在寻找一个伴侣,并且他们想找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的伴侣……可以帮助彼此实现人生目标的伴侣。

这种改变是一场革命。帕克波普将这场革命赤裸裸地描写出来。婚姻原本是一种公共制度,目的是造福社会,现在却成了一种私人事务,目的是满足个人欲望。婚姻原本关乎我们,但现在只关乎我。

但讽刺的是,这种新的婚姻观实际上给人增加了极重的负担,人们对婚姻和配偶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是传统婚姻观从来没有的。而且,这种婚姻观让我们深陷两种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不切实际的渴望,以及真实的恐惧。

§ 找个合得来的心灵伴侣

从2002年开始,“美国婚姻研究项目”发起了一项重要研究,题目是“为何男人不愿作出承诺”,研究员是怀特黑德(barbara dafoe whitehead)和波普诺(david popenoe)。这个研究很能说明问题。女人常常指责男人有“承诺恐惧症”,恐惧婚姻。报告的作者指出:“确实,我们对男性态度进行了研究,有足够证据支持这种流行观点。”研究者又列举了一些男人自己给出的原因,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想结婚,至少不急着结婚。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男人说自己必须找到“完美的心灵伴侣”,必须找到特别“合得来”的人,否则就不结婚。可是,什么叫“合得来”呢?

我遇见凯西的时候,我们很快就感到有许多共同点,书籍、故事、话题、对生活的看法和喜欢做的事。我们发现彼此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但是,很多年轻人所说的“找个合得来的心灵伴侣”却不是这个意思。根据怀特黑德和波普诺的研究,这当中有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性吸引力。夏皮罗采访了许多刚离婚的人,一个最明显的采访主题就是,完美的性爱对他们有多重要。一位女士解释说,她嫁给丈夫是因为“我觉得他很性感”。可是,令她失望的是,他长胖了,不再注重外表。蜜月结束了。而且她知道这点主要是通过性爱。她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除非自己真有性的需求,否则就不过性生活。但是,她很少真有性的需求,“我们的性生活已经成了例行公事,一个星期才一次,有时候连一次也没有。没有花样,没有真正的精神或是情感的满足。没有那种让性生活变得美满的急迫感和紧张感——那种想取悦他、吸引他的感觉……”

在她看来,性吸引力是“找个合得来的人”的基本要求。

然而,接受“美国婚姻研究项目”调查的男士们却没有将性吸引力作为最看重的因素。他们说,“合得来”尤其是指对方表现出“愿意按其本相接纳他们,不试图改造他们”。“很多男人表示不喜欢女人试图改变他们……有些男人把‘合得来的婚姻’描述为‘找一个合适的女人,可以融入自己生活的女人’。‘如果你们真合得来,就不需要改变’,一位男士这样评论。”

§ 让男人真有男人味

这是一个改朝换代式的变革。传统上,男人知道结婚就意味着要作出很大的个人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婚姻会将男人改造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独立,他们不愿、也不太擅长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相互交流、支持和团队合作。所以,根据传统,婚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改造男人;婚姻要成为一所特殊的学校,教男人如何处理新的、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讽刺的是,被调查的男性所表现出的所谓男人气概,恰恰是传统婚姻观念所要改造的地方。研究者询问那些接受采访的男性,问他们是否意识到同龄女性会面对结婚和在适龄期间生育子女的压力。男人完全明白自己推迟结婚会让女性难以实现她们的生活目标,但男人并不同情她们。一个受访者说:“那是她们的事。”很多男性态度强硬地表示,他们与女性的关系绝对不能限制他们的自由。研究报告作出结论说:“同居让男性获益,他们可以享受家庭生活和女友的性安慰……与此同时,他们仍然可以过独立的生活,继续四处寻觅更好的伴侣。”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利普顿(Sara Lipton)列举了一系列已婚的着名男性政治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拒绝将性生活仅仅限制在婚姻之内。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桑福德(mark Sanford)、恩赛因(John Ensign)、约翰·爱德华兹(John Edwards)、斯皮策(Eliot Spitzer)、金里奇(Newt Gingrich)、克林顿(bill clinton)和维纳尔(Anthony weiner)。他们每个人都不接受婚姻的传统目的:改造自然本能、限制激情、学会抗拒私欲、服侍别人。

就此现象,传统的解释是:婚姻不符合男人的本性。最男性化的男人,尤其难以忠于配偶。有人说,“A型男需要征服女性,需要女性崇拜他们,喜欢非法和危险性关系,这种心态与他们的进取心、野心、自信心紧密相关。”但利普顿认为,根据传统,是婚姻把男人改造成真正的男子汉:“在西方历史的多数时候,人们认为男性的首要特征和最宝贵特征是自制……一个沉溺于吃喝、睡觉、性欲的男人——一个‘管不住自己’的男人,是公认不适合管理家庭的,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学教授利普顿总结说:“看到最近这些新闻,看到许多民选官员鲁莽纵欲的行为,我们或许应该反思,要知道,在以前,性自制力才是衡量男人的尺度,而非性能力。”

当代人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不应该把责任全都推给男性。今天的男人和女人都想要这样一种婚姻:他们可以在其中获得情感满足和性满足,而给他们带来满足的人对他们听之任之,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他们都想要一个完美的配偶:有情趣、有知识、有性吸引力、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并且,最要紧的是,支持他们的个人生活目标,支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而且,如果你的愿望是找一个不要求你作出改变的配偶,那么你就是在找一个自身近乎完美无缺的配偶,对方“维修保养成本极低”,没什么个人问题。你在寻找一个不希望、也不要求你作出重大改变的人。所以,你在找一个理想的人——快乐、健康、有趣、知足。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社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充满不切实际的人,找对象的要求如此之高。

§ 悲观的理想主义:反讽

理想主义怎么会导致人们对婚姻采取新的悲观态度?这似乎有违常识,但却是事实。在过去几代人那里,很少谈论是否“合得来”和去找“理想的心灵伴侣”。今天,我们在寻找一个可以接纳我们本相的人,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人,而这让我们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寻求者和被寻求者都对现实感到沮丧。

寻找满意的性伴侣,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美国婚姻研究项目”的另一份报告指出:

色情媒体文化也可能是一个肇因。人们对将来的心灵伴侣的外表具有不现实的期望。mtV、互联网和维多利亚的秘密电视广告里年轻女子的性感形象影响了男性的审美观,他们希望自己最终找到一个人,可以将心灵伴侣和性感女郎集于一身,于是他们就迟迟不与现任女友结婚。

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文化变革的原因完全归结于男性贪图外表。女性也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今天,男性和女性都不将婚姻视作“塑造品格和造福社会”的途径,而是“追求个人生活目标”的途径。男性和女性都在寻找理想伴侣,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性爱和精神欲求”。而这导致了一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心态,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导致深刻的悲观思想,让人觉得自己永远找不到正确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迟迟不结婚,那些本来可能成为不错配偶的异性,他们根本看不上眼,理由仅仅是对方“不够好”。

这真是讽刺。人们以为传统的婚姻观是死板的,是压迫人的,而新的“以我为本的婚姻”观似乎是解放人性的,是非常自由的。可是,正是这种新的观念反而导致婚姻现实急转直下,让人感到绝望和压迫。“以我为本的婚姻”需要两个理想化的人:双方都具有完美的适应能力,幸福快乐,对情感的需求很少,而且几乎没有性格缺陷。问题在于:几乎没有这种单身者待嫁候娶!“婚姻是为了实现自我”这种新观念已经把我们放在这样的位置:我们想要从婚姻中得到太多的东西,但同时又要得远远不够。

蒂尔尼(John tierney)在经典的幽默作品《挑、眺、跳》(picky,picky,picky)里,用优雅的笔调让我们看到自己可笑的文化处境。他列举了单身朋友最近说分手的许多理由:

“她把‘歌德’这个词都读错了。”

“我看到他书架上有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叫我怎么还能尊重他?”

“要是她能减七磅体重就好了。”

“当然,他是个不错的伴儿,但他公司不够大。而且他穿那种短黑袜。”

“嗯,开始很不错……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好,笑起来很可爱。一切都很好。可是她一转身,”一个不祥的停顿之后,他摇摇头,“……她胳膊肘儿颜色太深了。”

蒂尔尼扫描完那些荒唐得离谱的个人征婚广告(他们“欲觅”的对象根本不存在)之后,认定当代年轻人受困于一种机制,他称之为“自动挑错机制”(Flaw-o-matic)。这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是头脑内部不停运转的自动装置,可以立刻发现潜在配偶身上的致命缺点”。“自动挑错机制”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这个机制来自于有些人“下定决心要得到他们所不配得的东西——并且拒绝任何与他们相近的东西,哪怕有一丝相似都不行”。但蒂尔尼总结说,这是一种给自己找借口的机制,它让我们有理由保持单身并因此保持安全状态。“在他们心里,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自动挑错机制’……承认这点并不容易,尤其在情人节更是如此。他们在这些征婚广告里所说的其实是:欲觅独身。”

换句话说,当代文化中一些人向婚姻伴侣索取太多。他们不把婚姻视为两个有缺点的人在一起创造一个稳定、友爱、相互安慰的空间——如拉什(christopher Lasch)所言:一个“残酷世界”中的避难所。相反,他们在寻找一个理想化的人:这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本相,补足自己的能力,并且满足自己的性欲和情感需求。男人实际上是要找这样一个女人:“做过时装模特的小说家或宇航员。”女人对男人的期望也是一样不切实际。不是基于“舍己”,而是基于“自我满足”的婚姻,需要一个“容易维护保养”或“免于维护保养”的配偶,对方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却对你几乎一无所求。简而言之,今天人们对配偶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

然而,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对婚姻的要求不太高,但很怕结婚。蒂尔尼相信,有很多人恐惧婚姻;至少他在纽约的那些朋友里面,这种人不少。比起“梦想完美配偶”的人,“根本不想结婚”的人其实更多,尽管后者不一定承认这点。毕竟,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个人自由、个人自治和自我实现,我们认为这三样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且,凡有头脑的人都深知,爱的关系就意味着丧失这三样东西。你可以说,“我想找一个愿意完全接纳我的人”,但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也知道任何深入了解你的人都希望你改变。你还知道,对方也会有各种需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需要,以及各种缺点。这一切听起来都很令人痛苦,而且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你不想面对这一切,而你又很难向别人和自己承认你不想结婚。于是,你就打开“自动挑错机制”,把敏感度调高,这样就能远离婚姻了。

但是,如果你仅仅因为不想失去自由就逃避婚姻,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感情,而且是一种最深的伤害。路易斯形象地说:

若爱,心或如刀搅,或竟至破碎。若要将自己的心完全保护好,就不可将心付与他人,连爱动物都不行。用无伤大雅的嗜好将心包裹起来吧,避免一切纠葛。把心锁在自私的棺材里,它必安然无恙。但是,在那个棺材里,在那个安全、幽暗、静止、沉闷之处,它会变。它不会破碎;它会变得无法破碎、无法进入、无法救赎。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悲剧的危险,只有下地狱。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对一夫一妻制的前景过于悲观,这是因为我们对婚姻伴侣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并且这一切完全出于我们的无知:我们误解了婚姻本身的目的。

§ 总是找错人

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来看看圣经是怎么讲婚姻的。圣经不仅解释了我们咎由自取的文化困境,而且提供了解决办法。

圣经解释了为什么人不可能找到“完全合得来”的伴侣。作为牧师,我向上千对夫妇讲过婚姻之道,他们当中有些在努力寻求婚姻,有些在努力维持婚姻,有些在努力挽救婚姻。我听见许多人反复说:“爱不应当这么别扭;爱应当自然而然。”我总是这样回应:“你为什么相信‘爱应当自然而然’呢?难道一个打职业棒球的人会说‘打快球不应该这么难’?一个作家想写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难道他会说‘塑造生动可信的角色和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应该这么难’?”可以想象,他们会振振有词:“但是,爱不是打棒球,也不是文学创作。爱就是爱。如果两个人合得来,如果两个人是真正的心灵伴侣,爱就应当自然而然。”

基督徒对此的回答是: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得来的。杜克大学伦理学教授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讲得很透彻:

“自我实现”这种伦理观会破坏婚姻。这种伦理观认为,婚姻和家庭体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就,为了让我们变得“完整”和幸福。这种理论假设:有一个人是最适合我们的,如果我们仔细去找,就能找到那个人。但这种伦理假设是错误的,它忽视了婚姻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实际上总是和错的人结婚。

我们从来不认识我们的配偶;我们只是自以为认识。即便我们当初找对了人,过不了多久,对方会变。因为婚姻这件人生大事意味着:我们一走进去,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其实,婚姻的要点是……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

侯活士告诉我们,寻找完全合得来的心灵伴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婚姻让你特别密切地接触另一个人,这种亲密关系超越任何其他关系。所以,一结婚,你和配偶就开始发生深刻的改变,并且你无法预知会发生哪些变化。所以,你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你的配偶以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很多人听了侯活士的话就感到恼怒,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侯活士的本意就是要和时代精神对着干。为了加强这种对立,他故意一言蔽之。当然,有很多不结婚的正当理由,例如年龄差距太大、语言不通等等。婚姻本身已经够难的了,何必再加上这些负担呢?所以,“侯活士定律”是有程度之分的。有些人真是错误的结婚对象。但是,即便是好的结婚对象,也是“合不来的”。凡是经历过长期稳定婚姻的人,都知道侯活士所言不虚。经过多年风雨之后,你必须学会如何爱一个陌生人。你必须改变那些你不想改变的东西,你的配偶也是如此。这条路最终会领你们进入一个坚固的、温柔的、喜乐的婚姻。但是,那不是因为你找对了人,不是因为你找到了那个完全合得来的人。那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这本书献给我和凯西的一些老朋友,我们认识他们已经差不多有四十年了。从他们那儿,我们得到了许多关于婚姻的私密看法。我们在神学院读书的时候就与五对夫妇结为好友;先是几位女士成为好朋友,然后她们的丈夫也逐渐开始交往,成为哥们。这四十年来,我们互相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登门拜访、度假、同哀哭、同喜乐。我们彼此的婚姻和生活没什么可隐藏的。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例如在海滩上)一起谈论当初恋爱和结婚时的糗事。我们当初怎么会选他(她)们当配偶呢?在外人看来,我们简直像一群疯子。

辛迪和吉姆:辛迪当年是一位高雅的女士,来自希腊东正教家庭,安静,好思,而且是典型的希腊风格。吉姆精力充沛,吵吵闹闹,喜欢搞笑,而且来自浸信会。然后是盖尔和盖里:他们年龄相差七岁,而且有很大的神学分歧;不仅如此,盖里还经常带着一群大学生搞两周长的野外露营,而盖尔认为度假就应该呆在假日酒店里享受空调。路易丝和大卫:路易丝大学专业是艺术史和英语文学,并且她非常坚持她的改革宗信仰;而大卫却是神召会的带职牧师,每天在宿舍里唱赞美诗,吵得大家没法睡觉。韦恩和简:简说,韦恩是未提炼的纯金,深藏于匹兹堡式外表之下;而她自称为美国南方势利眼。然后是道格和阿黛尔:阿黛尔环游世界,是老练的宣教士;道格则是年轻的国际校园团契同工。阿黛尔之前刚与另一个男人(也叫道格)分手。道格和阿黛尔结婚前夜,阿黛尔坐在我家的床上伤心流泪,不知道自己是否嫁对了人。而她现在说:“婚姻开始的时候,我们徘徊在怀疑和地狱的门口,现在站在天堂的门口。”

当然,还有我和凯西。凯西是长老会的,她固执己见,而且坚信自己要投身于城市事工[起因是大卫·威尔克森(david wilkerson)的《十字架和弹簧刀》(the cross and the Switchblade )]。而我呢?我刚刚向我所属的一个小型农村非长老会宗派的主教承诺不会加入长老会,尽管我当时读的神学院倾向于长老会。

我们这几对,当初看来全都没戏。但我们不仅结了婚,而且过得很幸福;如今我们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我们相互扶持,渡过了手术的难关、丧亲的痛苦以及各种危机。

为什么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适的结婚对象?侯活士告诉我们第一个理由:婚姻会深刻地改变我们。但还有一个理由。进入婚姻的人都是不健康的,每个人在属灵方面都被罪所破坏,这首先意味着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向自己而活(incurvatus in se)。正如作家鲁热蒙(denis de Rougemont)所言:“神经质的、自私的、不成熟的人怎么可能一谈恋爱就变成天使?……”这就是为什么经营美满的婚姻比取得运动或艺术成就更难。不经过严格的锻炼和大量的创作,与生俱来的才能无法让你变成职业运动员或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既然人性的败坏如此之深,那么,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又怎么可能轻易彼此相爱,和平共处?所以,圣经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个教义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婚姻是如此痛苦,如此艰难,超过这堕落世界上一切美好重要的事物。

§ 世界末日的爱情

当代人对婚姻的期望无穷无尽,根本无法实现,这些期望使得婚姻不堪重负,加倍痛苦。普利策获奖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相信,当代文化让人产生一种疯狂的欲望,他称之为“世界末日的爱情”。古时候,人们希望婚姻和家庭提供爱和安全保障。至于人生的意义、将来的盼望、道德指南和自我身份这些东西,则指望神和来世。然而,今天,当代文化告诉我们,神啊、来世啊这些东西谁都说不准,说不定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贝克说,总得有什么东西来填补神留下的空位,而这个东西常常就是浪漫的爱情。从前我们凭信仰得到的东西,如今指望性爱赐给我们。他写道:

恋人成了神的化身,人生才有意义。一切精神和道德的需求如今都集于一人……换句话说,爱的对象就是神……神眷顾伟大的信仰群体的世界观消亡之后,人就开始在异性里面寻求神。毕竟,我们把恋人提升到神的高位,我们到底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呢?得到救赎——少一点也不行。

作为牧师,我曾听见成百上千人向我哭诉婚姻关系多么难以维持、他们如何失去了爱情。杰夫和苏的例子很典型。杰夫又高又帅,是苏心里一直想要的那种类型。杰夫善于言谈,而苏在公共场合内向安静,所以她喜欢他在社交场合出头引领话题。苏善于决断,有远见,而杰夫则“活在当下”。他们的差别似乎正好彼此补足。苏心里暗喜,这么帅的人居然爱上自己;而杰夫呢,虽然很多女人觉得他没上进心,但他很高兴找到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孩。然而,结婚刚一年,杰夫的善谈在苏眼里变成了沉迷自我和不会聆听。他缺乏职业规划这个缺点也让她非常失望。与此同时,苏的安静如今在杰夫看来是深藏不露,轻言细语不过是为了掩盖她的蛮横霸道。婚姻关系江河日下,两人很快就离婚了。

两个人的幻想都破灭了。“蜜月”总得结束,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但是,当代人所经历的失望,当代人痛苦的深度和强度却是史无前例的,而婚姻日趋没落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有某种东西强化了这种自然体验,并且将这种体验变成毒药。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对婚姻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以为只要找到真正的心灵伴侣,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但这种想法是把恋人当作神,而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这么高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不照很多人所提议的那样,干脆放弃婚姻,把它当作过时的文化古董?当代人是自由、自治的个体。我们已经看见家庭、宗教制度和民族国家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如何变成压迫人的工具。也许,属于婚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总有人说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正在消亡。最近,新闻报道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有将近40%的美国人相信婚姻正在过时。正如电影《一夫一妻》的一位主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在美国,婚姻已经失败了。婚姻制度确实是神圣的,但也是失败的,我们呵护婚姻过头了。必须找到新模式。”

§ 深刻的矛盾

但是,尽管人们的普遍印象是婚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婚姻的批评者却不太确信这点,而且为此纠结万分。两个典型的例子是基普尼(Laura Kipnis)的《反对爱情:一场论战》(Against Love:A polemic)和哈格(pamela haag)的《后浪漫时代的婚姻》(marriage confidential:the post-Romantic Age of workhorse wives,Royal children,Under sexed Spouses,and Rebel couples who Are Rewriting the Rules)。两位作者都花了很多时间来证明传统婚姻令人窒息,并且几乎不可能找到真正美满的长期婚姻。然而,她们最终却不情愿地说,必须保留婚姻制度,尽管应当对婚外性关系和艳遇保持开放的态度。

但是,斯特劳斯(Elissa Strauss)在《石板》(Slate)一书中批判了哈格的作品,认为哈格“并未证明‘非一夫一妻关系的开拓者’比那些忠于婚姻的人过得幸福”。实际上,哈格确实提到那些“悖逆夫妇”——出轨的已婚者或通过聊天室勾搭异性的已婚者——发现婚外情的体验并不令人满意,甚至会破坏婚姻。“归根结底,”斯特劳斯总结说,“哈格对婚姻制度的忠诚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她近乎完全把婚姻制度肢解了。”斯特劳斯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美国当代知识分子对待婚姻制度的矛盾心情。

今天,几乎无人能提出任何值得思考的、站得住脚的论点,证明人类社会可以没有婚姻。当代一夫一妻制的反对者也必须承认,至少从实用的角度,我们不能没有婚姻。其中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基于实验的研究证明了这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除了这些科学研究证据之外,其他证据也表明婚姻——传统的、排他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可以造福众人,它不仅造福成年人,更让儿童和整个社会受益匪浅。

但我们不需要科学数据也知道婚姻不会消亡。婚姻的普世性本身已经证明了一切。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文化或世代不以婚姻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尽管西方文化中已婚的人数减少了,但想结婚的人数比例并未减少。我们依旧渴望婚姻。亚当一看见夏娃就脱口而出“就是她”,从亚当的感叹中,我们听见这种深刻的渴望,深藏在婚姻里的那种不可磨灭的感觉,一件无以言表的珍宝。这绝非虚言。当代人的婚姻问题不在于婚姻本身。根据《创世记》1章和2章的记载,我们被造成男人女人就是为了结婚,而神设立婚姻则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创世记》3章说,婚姻以及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全都因为人类犯罪而遭到了破坏。

如果我们的婚姻观过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那我们就低估了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婚姻观过于悲观和愤世嫉俗,那我们就不明白婚姻的神圣起源。如果我们同时采取这两种态度,正如当代文化那样,那我们的负担就因扭曲的认识而加倍沉重。但是,问题不在于婚姻制度,而在于我们自己。

§ 极大的奥秘

本章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保罗说婚姻是一个“极大的奥秘”。我们细数各种事实,证明婚姻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不能忽视婚姻,因为它太重要了,但它实在让我们手足无措。然而,保罗这里用的希腊文“mysterion”还有“诀窍”的意思。在圣经里,这个词不是用来表示某种圈内人士才懂的神秘知识,而是指某种奇妙的、让人“恍然大悟”的真理,是神借着圣灵所启示的真理。在圣经的别处,保罗用这个词来指福音里关乎神救赎旨意的其他启示。但在《以弗所书》5章,他出人意料地把这个内涵丰富的词用于婚姻。在31节,他引用《创世记》讲婚姻的最后一节经文:“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然后他说,这是“极大的奥秘”(32节),一个伟大的、奇妙的、深刻的真理,人只有靠圣灵帮助才能明白。

但是,婚姻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保罗紧接着说,“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这是指前面25节所说的话,“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简而言之,这个“奥秘”不仅是指婚姻本身这个事实。这个奥秘是指:丈夫应当为妻子做的事,就是耶稣所做的、让我们得以与他连合的事。那到底是什么事呢?

耶稣为我们舍命!耶稣,神的独生子,本是与父同等的,舍弃了自己的荣耀,成为人的样式(腓2:5及以下经文)。不仅如此,他甘愿走上十字架,为我们的罪付了代价,承受了刑罚,消除了我们的罪债,使我们不再被定罪,好叫我们与他连合(罗6:5),有份于他的神性(彼后1:4)。他舍了自己的荣耀和权力,成为仆人。他向着自己的利益而死,反倒看顾我们的需要和利益(罗15:1—3)。耶稣的牺牲和服侍,得以让我们与他深入地连合,他也与我们连合。而这,保罗说,就是关键所在,这不仅是理解婚姻的关键所在,也是经营婚姻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能把《创世记》2章最早讲婚姻的话与耶稣和教会联系起来。一位解经家说:“保罗看见,当神最初设计婚姻的时候,心里所想的就是基督和教会。这是神对婚姻的伟大心意:描绘基督与他所救赎的百姓之间永远的连合!”

有人说,婚姻本质上是压迫人的,因此是应当废弃的。福音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说法。在《腓立比书》2章,保罗说,神子不以自己与父同等为强夺的,反倒甘愿成为父的奴仆,由此显出子的伟大。耶稣走上十字架,但父使他从死里复活。

这告诉我们什么叫神的形象……父、子和圣灵不图自己的益处,不彼此操纵……没有所谓“通过多样化实现团结”,也没有所谓“通过团结实现多样化”;只有“三而一、一而三”的神。

但我们千万别驻足于此。在《以弗所书》5章,保罗让我们看到,虽然耶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但他没有用大能大力来压迫我们,反倒牺牲了一切,好让我们与他连合。而这种做法超越了一切哲学思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神设立婚姻之初就想到了耶稣救赎的福音,那么婚姻必须符合神的模式才行得通,就是基督舍己的爱所彰显的模式。保罗的话不仅驳斥了“婚姻压迫人、限制人”那种说法,而且也解决了“婚姻的要求太严”这个问题。我们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简直不知道从何开始。那就从这里开始,保罗说。神在耶稣里为你做了什么,你就为配偶做什么,别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那个极大的奥秘——耶稣的福音和人类的婚姻彼此解释;神设立婚姻之初,已想到耶稣的救赎工作。

§ 选错了?没有!

我们应该拒绝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给我们的二选一。婚姻的目的是舍弃自己的利益,成全家人?还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成全自己?基督徒的观念超越这种两难处境。基督徒的婚姻观并不让人在成全自己与牺牲自己之间二选一,而是让人通过相互牺牲来相互成全。耶稣舍了自己;他向自己而死,救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他的百姓。现在我们也舍弃自己,我们也向自己而死;首先是悔改信靠福音,然后每天顺服主的旨意。然而,顺服基督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他已经向我们表明他愿意为我们而死,又为我们复活。他的作为消除了我们一切的恐惧,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顺服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呢?你们需要认识那个奥秘——基督的福音;并且需要知道福音如何带来婚姻的力量和正确的婚姻模式。一方面,婚姻经历会向你展现福音的美好和深奥。婚姻会让你更深地倚靠福音。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地理解福音,帮助你们更深地彼此连合,日益合一。

然后,就是本书的主旨:借着婚姻,“福音的奥秘就显明了。”福音帮助你理解婚姻,而婚姻也帮助你理解福音。这两种力量相互促进:借助婚姻,福音由内而外地塑造你,先是彻底改变你的内心,然后逐渐改变你的生活。

婚姻之所以如此痛苦而奇妙,是因为婚姻反映基督的福音,而福音本身就是又痛苦又奇妙的。福音就是:我们自身的罪恶和残缺超乎我们所信,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耶稣基督里蒙爱和得接纳也超乎我们所望。只有这种关系才会真正转变我们。没有真理的爱显得太孱弱:它支持我们,肯定我们,却让我们无法纠正错误;没有爱的真理又显得太严厉:它给我们鞭策之声,我们却听不进去。然而,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之爱,既有真理又有爱:基督让我们彻底认识自己的本相,又彻底地、无条件地向我们献身。基督满有怜悯的献身之爱,帮助我们认识真理,认识我们自己的本相,又让我们可以悔改。这种认罪悔改促使我们一生跟随他,安息在他里面,享受神的怜悯和恩典。

神对我们的爱是改变生命的爱;越是婚姻遇到难处的时候,我们对神的爱体验得越是深刻。但是,美满的婚姻也让我们在人的层面体验到神的爱。福音可以用神的爱充满我们的心,这样一来,一旦配偶不爱你,你就可以包容和忍耐。福音让我们得以自由,我们可以彻底地看清配偶的罪过和缺点,也不忌讳谈论,而仍然完全地爱对方,接纳对方。并且,一旦我们的配偶借助福音的能力体验到这种“真理加献身”的大爱,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发生改变。

这就是那个极大的奥秘!基督的福音让我们得到神的能力和正确的模式,可以相互扶持,同走婚姻之路。但这个正确的模式到底是什么呢?神的能力到底如何工作呢?让我们翻到《以弗所书》5章,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大奥秘。

喜欢属灵书籍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属灵书籍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至尊召唤师兽世:生而为狼,我有无限复活甲玄幻:风流债太多,女帝师尊急了未来之军娘在上AI时代的人性考验为追妻,重生王爷脸都不要了国运婚配:大姐姐真的太棒啦!逍遥影视漫游诸天我,暗影君王,暗影手下越打越多从四合院到港岛大亨净身出户,只能靠双修无敌大运通天直播!我在玄幻世界的修仙日常退婚后我成了六宫之主那年我双手插兜,修仙后没有对手想养个长生徒弟蜜爱100分:不良鲜妻有点甜权欲场幻之盛唐重生2011,再次我的人生
经典收藏人在斗罗,哄骗小舞魂环岩忍者日志我真好想赔钱啊文娱崛起逃婚当天,我拉着豪门继承人领证了听泉鉴宝:你这个东西很开门都市最强仙帝我十世大善你跟我扯三弊五缺?我心中的别离笙箫嫡女有喜:腹黑爹爹天才宝让你出道当艺人,你修道当仙人马甲掉后夫人竟是神秘大佬至尊神豪系统顾先森的闪婚贵妻一身神级被动,从转职开始无敌我的导演时代说好假天师,你这通天箓咋回事陈二渔的缘梦道途隐婚蜜爱景总天天想复婚
最近更新睡醒后我在修仙世界美食:ktv卖饭?我真的很正经野村桃花朵朵开霸王专业户,娱乐圈战力天花板抽象女房管居然是我前女友修仙:我是美女眼中的香饽饽HP:汤姆老师,请叫我陈同学!重生之我能控制时间六子的一生天眼邪医仙修之官场的崛起之路只有F级异能的我被迫炼化万物冰之官阶高手下山,从复仇开始!重生当导演:开场横扫戛纳电影节二游史记:我曾遭受三度背叛村花老乞丐传授天书,我开启妖孽人生多子多福,儿子教我道北风云
属灵书籍 巴登岛的玛格纳顿 - 属灵书籍txt下载 - 属灵书籍最新章节 - 属灵书籍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