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东的局势确实十分复杂,虽然黑海海战失利,邓达斯海军上将阵亡,但前线的英军将领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战争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有再战之力。
其实政客之中也有不少觉得战争应该打下去,但问题是这口黑锅实在大得吓人,没人能承受得起也包括首相戈登。
所以所有人都是一言不发,气氛再次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之前的处境虽然也很窘迫,但大家总算是有明确的目标,因为奥地利帝国的事情不解决不行。
然而现在事情似乎没有那么急迫了,俄国人虽然也很凶残,但却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或者说前面还有奥斯曼人挡着,所以事情显得没有那么急迫。
至于在北美的战争到目前为止一切似乎都十分顺利,按照前线发回的消息,占领区的美国人都十分顺从,并没有趁机搞破坏。
反而是有很多人开始为英军服务,他们不但可以为英军提供各种军事物资,运送补给,还主动成立稽查队维持后方秩序。
再加上美国人几乎都会使用英语,接管工作简直要多顺利就有多顺利,甚至战争成本都因此下降了不少。
近东地区的情况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奥斯曼人虽然不靠谱,但俄国人也没强到哪里去。
双方绝大多数时候就是菜鸡互啄,英军只需要在奥斯曼人露出颓势时拉上他们一把就好。、
至少在西线鲁米利亚的群山之中俄国人是半点机会都没有,之前俄军的几次攻势都被联军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东线的情况要相对困难一些,帕斯凯维奇的军队确实要强上一些,指挥能力也要远胜西线的缅什科夫亲王。
不过俄国人并没有制海权,所以打起仗来不得不畏首畏尾。只要英军派出舰队在俄国后方袭扰一阵他们就不得不选择撤退。
事实上由于补给一直跟不上,帕斯凯维奇已经在考虑后撤,放弃此时获得的土地。
可现实状况是沙皇不允许,毕竟尼古拉一世可不想把吃下去的东西再吐出来。
然而双方都清楚俄军后撤是早晚的问题,俄军的补给不足,占领区内的不断反抗都在消磨着俄军的意志。
与其等到士兵自己崩溃,还不如主动撤退来的体面。
现在奥地利帝国已经明牌中立,除非奥斯曼人反攻俄国,否则奥地利人没有任何理由参战。
事实上奥地利人似乎对西印度群岛的事情更为热心,从协议达成之前就在不断向中美洲地区输送人员和物资。
在正面没有太大作战压力,又解除了奥地利帝国这个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英国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开销太大。
地中海舰队,再加上地面上的英国远征军足足有十几万人。
这些人的花费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人一定会为英军打抱不平,毕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英军士兵工资低得吓人,很多士兵战后都穷困潦倒。
但谁说那些钱都花在了普通士兵身上?
普通士兵待遇低和战争开销大其实并不冲突,因为有的是人可以替那些普通士兵花钱。
军官们可不会吃那些食品肮脏变质的食物,更不会睡冰冷潮湿的帐篷。
高级军官有私人厨师和随行仆从,即便不是住在豪华旅馆也是住在富商豪绅的家中。
即便是那些低级军官也不会吃那些不知过期了多久的腌制食品的,他们通常会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出钱打造一个军官食堂让专人为他们提供饭食。
不过这些其实都花不了多少钱,真正要命的是行政系统的低效和腐败。物资从采购、运输,再到分发,中间有太多环节可以牟利。
军队更是以保密为名拒绝向外界透露任何环节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英镑能发挥出一先令价值就已经算是他们良心未泯。
这也是为什么奥地利帝国同时供应两个大国的战争开销,自己还有能力发动多场远征。
除了德意志邦联分担一部分压力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这些虚空交易和回扣。
“你们为什么都不说话?”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显得十分气愤,毕竟正是因为这群家伙,英国才走到了这一步。
“首相大人,您决定吧。”
约翰·罗素又将皮球踢了回去。
“你!...”
戈登首相就差要骂出声了,但他最起码的涵养还是有的。
“你们给我一个继续打下去的理由。”
无人回答。
“那好,你们给我一个撤退的理由。”
依旧无人回答。
戈登首相深吸了一口气。
“既然你们都没意见,那我就说了。撤军!这场战争就是一个错误!”
在一番权衡之后,戈登首相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虽然这很可能会让他身败名裂,但他深知这才是对英国最有利的选择。
其实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早就打算辞职,英国如今的局面他确实要负责。
他并不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是觉得有些愧疚,没能达成自己的誓言让英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我会在战争之后引咎辞职,不过现在还希望各位能和我一道尽量减少英国的损失。”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会辞职这件事,在场各位心中早就有数,毕竟大家都指望他来背这口黑锅呢。
不过众人还是要装出一副十分惊讶的表情,毕竟知道归知道,但也不能表现的太过明显。
“首相大人,我们在近东地区还有十几万兵力完全有和俄国谈判的资格,甚至我国也可以与俄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
乔治·维利尔斯说道,这本来就是英国内阁预先计划好的后手之一。
只不过现在的情况要比预想的局面好很多,至少英国在明面上只有黑海海战一场大败。
“不!我们必须尽快和俄国人谈判,这样才能将奥地利人排除在外。”
约翰·罗素顿了顿又说道。
“现在奥地利帝国崛起势头太猛,必须加以限制否则我们英国将永无宁日。”
财政大臣格莱斯顿对此却有些不同意见。
“勋爵大人,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不是不该主动招惹奥地利人?”
戈登首相也很疑惑。
“难道根据大陆均势政策,我们不该支持奥地利对抗俄国吗?”
面对质问,约翰·罗素显得有些急躁。
“我们不招惹奥地利人,奥地利人就会不招惹我们吗?别天真了!这个世界就这么大。
他们多分一份,我们就要少分一份。扶植奥地利让他们与我们在全世界对抗吗?”
“那我们可以扶植俄国人。”
“扶植俄国人让他们毁了一切吗?”
很显然约翰·罗素对于奥地利和俄国没有丝毫的信任可言。
“可我们该如何把奥地利人排除在外呢?或者说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俄国人也不会把战利品分给奥地利人吧。
毕竟谁又会把到手的战利品拱手让人?”
乔治·维利尔斯可是很了解沙皇和俄国的秉性,他们根本不可能会将眼看到手的东西再送出去。
“这样最好,在我们和俄国完成对奥斯曼遗产的瓜分之后奥地利人再想向东扩张就只能打俄国的主意。
为了英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这样做。
神圣同盟如果发生内斗,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今天他们给我们带来的耻辱,他日必将让其百倍奉还。”
这时候戈登首相又皱起了眉头,他可是想将军队调往北美战场的。约翰·罗素这么搞,那军队岂不是还要留在近东抢地盘?
其实戈登想的是跟俄国划分一下势力范围,这样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就行。
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对英国来说太重要了。
尤其是这条加宽加深版的苏伊士运河,很有可能会改变东西方贸易的路线,甚至如一些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造成经济中心的转移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真是那样,英国在非洲的绝大多数贸易站都将失去作用,殖民地的价值也会一落千丈。
毕竟此时英国并不具备开发非洲内陆的能力,那么英国在数个世纪里积攒的先发优势将会被削去大半。
“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关注北美的战事。”
戈登首相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的气场实在太弱。
“北美的战事一切顺利,首相大人。”
只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戈登首相噎了回去。
“小亚细亚的北部和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可以让给俄国,但南部包括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应该归属我国。”
约翰·罗素的计划很宏大。
“可我们哪有那么多兵力?”
海军大臣格雷厄姆爵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约翰·罗素则是微微一笑。
“这您不用操心。”
奥斯曼帝国内部有着大量的亲英派,只要稍加动员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对于英国来说委任统治并不陌生,这样的殖民方式在他们看来反而是更加有效。
等到这些人将当地人的抵抗情绪和力量消磨得差不多了,再派人去收取那些土地。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是英国人最擅长的。
再说也不讲殖民剥削了,现在都讲民主、讲自由贸易。
这样做成本低、风险也小,尤其是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之后很多人都对传统的殖民方式产生了怀疑。
这些年英国在印度的投资可并不少,但面对此时的局势却是被最先抛弃的,很多人都在问这样值得吗?
继续让那些王公统治不好吗?
只要他们定期缴纳税贡,购买我们的商品,难道不是更合理吗?
不过英国在北美的兵力实在太少,即便是美国人参军踊跃,英国人也无法信任这些人。
毕竟此时英国军官大多数都是贵族后裔,而他们清楚的记得八十年前正是这些人的祖先背叛了英国。
贵族的后裔是很难相信叛徒的后裔的。
此时英军的进攻太过顺利,哪怕就是把加拿大境内所有的英军都派到美国战场上也没法控制这些区域。
所以增兵是必须的。
在英国断绝了与美国的贸易之后,爱尔兰人便无法再通过英美贸易的商船前往新大陆。
不过英国人还是给了他们机会,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打进美国。
英国陆军的经费也很吃紧,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却都在紧吃,他们无奈之下也只能从兵源上下手。
一个英格兰人或者苏格兰人即便是走投无路也不会轻易踏上战场,但爱尔兰人则不同,只要承诺给他们碗饭吃,即便是下地狱他们也敢。
然而伦敦方面所不知道的是随着战线越来越长,也越来越接近美国的核心区域。
华盛顿周围的城市可没有那么容易投降,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根本无法绕行。
比如哈里斯堡英军围攻了多日也不见守军有丝毫投降的意思,由于携带的粮草不足,无奈之下英军只能选择暂时撤退。
这也是开战以来英军第一次没有取胜,而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他们取得的第一场大胜。
这场战争的指挥官正是从奥地利帝国学成归来的罗伯特·李将军,据说他是突破重重阻碍才回到了美国。
好在罗伯特·李早在欧洲时就见证过新闻学的魅力时刻,所以并没有露出什么马脚。
但实际上他早就已经来到了美洲,一直在德克萨斯地区担任守备官兼治安大队长。
奥地利人也没有那么不堪,相反英国刚开始入侵美国的时候他的上司便决定支持他回到美国抵抗英国人的侵略,甚至还愿意借给他一千匹战马,以及一个团的武器装备。
当时在犹豫的反而是罗伯特·李,并不是他不爱国,只是能留在奥地利帝国发展的机会并不多。
奥地利帝国之前在美国招了不少留学生,但很多人还未完成学业便被遣返回国。
至于遣返的原因也很简单,大多数人连奥地利帝国的基础课程都无法达标。
即便是罗伯特·李也是在特蕾莎军事学院中倒数的存在,他甚至只能和一群有钱但没什么背景的纨绔子弟坐一桌。
每一次考试奥地利帝国的教官们都会为他们这些美国留学生单独出题目,仅仅是为了照顾他们作为军人的自尊心。
不过这些留学生也是真想留在奥地利,毕竟仅从那遣散费就可以看出皇帝和政府并不吝啬。
奥地利帝国的军人待遇相当好,军队更是有着战无不胜的神话。
但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真正重要的却是有明确的上升渠道,并不需要那些蝇营狗苟。
哪怕是那些大家族的子弟也要和他们一起考试,然后领兵实践,有了战绩和功劳才能提升。
喜欢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