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墨色江南

首页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投诚大清失败,转身工业化冷王追爱,神医王妃有点坏从嬴政开始:历代君王陆续降临大唐:我在长安开商场修仙归来在校园我不是佞臣啊朝为田舍郎直播:我挖掘国足之光!带着农场混异界大唐:开局扮演天机神算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墨色江南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全文阅读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txt下载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句子里有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陈拐子的画也快成了,他最后在角上真的留了一寸空什么也不画,那里像一扇看不见的小门。

人群散了一层,又走来一层。

有人离去前摸一下红绳,有人来时先摸一下红绳,他们摸得红绳一圈圈更亮,像越摸越甜的糖。

“叔。”朱标把记下的那张纸压在桌边,“不敢看自己的人,我看见三种。”

“说。”朱瀚看他,眼角带笑。

“第一种,眼睛只看别人,会急;第二种,眼睛只看自己,会硬;第三种,眼睛不看,耳朵只听自己的心跳,会慌。”

朱标慢慢道,“他们摸红绳的时候,前两种会慢下来,第三种会轻。”

“你再看几天。”朱瀚把竹尺在桌边轻敲了一下,

“你再看,会多出两种:不敢给别人留半寸的人;不敢给自己留半寸的人。你把这两种点出来,就能在此地挂一条‘规’。”

“‘规’?”朱标抬头。

“‘规’是看不见的绳。”朱瀚笑,“写不写都在心里。”

朱元璋往前一步,杖头在地上轻轻敲了一下,响声不重,却像给这句话点了个眼。

他没开口,嘴角却弯了起来。

然后,他转头,望向南市口,望向城西,望向城北。

他昨夜的那句话像风一样又绕回来了:“搭几个棚,叫‘一尺半’。”

“再加一个——”

朱瀚接上昨日的话,笑着看他,“‘摸绳’之后再说话,半句半句。谁连珠,谁就把自己绊住。”

“谁把自己绊住,谁就让一让。”

朱元璋这回终于说了半句,另一半没有接,像刻意留一寸空。

夜过了半更,人渐散,竹棚边的影子斜着,红绳垂下来,像在夜里呼吸。

李遇站起来,把坐了半个时辰的凳子挪回桌角。

他走到红绳前,伸手摸了摸,指尖停了一下,像在写字。

他转身对朱标道:“我看见了四种‘不敢’。”

“哦?”朱标来了精神。

“一种是不敢慢,他怕慢了别人看穿他;一种是不敢停,他怕停下就听见自己心里乱;一种是不敢笑,他怕笑给别人看;还有一种,不敢让。”

李遇说,“最后一种最硬,却最容易破,一碰就折。吃一点拍子,就软。”

“你把这四种记着。”

朱瀚收起竹尺,准备收棚,“明日让人来学‘停’。停半寸,心里就有一尺半。”

“我来教。”石不歪忽然开口,伸了个懒腰,骨头嘎巴响,“我教他们怎么把嘴停住。”

话音刚落,竹棚外传来一串急促的脚步声。

他走到红绳前,深深一揖,手却没有立刻伸出去,反而先把自己的胸口按了一按,像在给心定拍。

然后,他伸手,摸绳。他在绳上停了三次,这才把背后的东西往前一递——是一把短笛。短笛普通,竹节分明。

他抬头,看向朱瀚:“王爷,我姓金。我娘叫我别吹笛,说街上人多,吵。我想问——我能不能在‘一尺半’吹三声?”

“为什么是三声?”朱瀚问。

“因为我只会三声。”朱标老实得可爱,“多了就乱。”

人群笑了一阵。朱瀚正色:“吹三声,但你看人。不许只顾自己。你吹一声,就看一眼谁的肩垮下去了;

再吹一声,看谁的脚离了地;第三声,看谁的眼睛亮了一下。吹完,收,不许贪。”

朱标连连点头,把笛子放在唇边。

人群先没动,随后某个角落里不知谁的肩垮了一下,另一个角落里有孩子的脚不自觉地离地一点点,再一个角落里,有一双眼突然亮了。

朱标收笛,忍住了想多吹一声的冲动。他摸绳,轻轻说:“我不贪。”

“好。”朱瀚笑,“你明日再来,吹‘合’。”

晚风穿过竹篱,带来远处的饭香。

竹棚里的人陆续散去,留下一些在角上还不肯走的影子,他们在红绳边来来回回摸,像依依不舍地告别一个熟人。

素芝把两支长袖重新拢好,回头看了一眼那一尺半的空,目光温柔。

她忽然想到一件事,回身对朱瀚道:“王爷,明日我请几位唱曲的姑娘过来,不化妆,不带锣鼓,就教她们‘留’。她们上场也常急。”

“来。”朱瀚应,“但记着,先摸绳。”

她点头,走了两步,又折回,笑意浮在眼尾:“我把台前也空了一尺半,真的不挤了。”她说完,有些得意,像一个学会新法的小孩。

“台上也有‘缝’。”朱标看着她,“你把笑留半寸,人就笑在心里。”

素芝嫣然,提着灯走远,灯光在地上划一道细线。

朱瀚最后看了一眼竹棚,伸手把竹尺收入袖中,转身时,朱元璋正从阴处走出来。

两兄弟目光一撞,彼此都懂。朱元璋指了指红绳:“这城里,手越来越多。”

“多,就不乱。”朱瀚道,“摸绳,心就有拍。”

“明日,”朱元璋道,“城西再搭一个。记住你的规矩。”他顿了一下,“还有——你那竹尺。”

“怎么?”朱瀚笑。

“留在这儿。”朱元璋的眼里亮了两分,“让人知道,这里有人把‘尺’看在眼里。”

“行。”朱瀚把竹尺放回桌边,像把一段心放下,“尺在,人就不争口。”

次日天未亮,南市口的雾湿了砖面。

朱瀚到得更早,袖里少了一把竹尺,桌上却多了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三个字,老老实实:“先摸绳”。

他把手按在木牌上,心里一动。系统在耳畔如一滴水声落下——“签到:得‘尺心’。”

他不看,不动,只用心听这个名字。

他把这心里的一寸半按在桌上,读成了四个字:“靠空,靠心。”

第一缕晨光从屋檐上落下时,来到了今日的第一桩。

是一群卖草药的小贩,背着不同的竹篓,篓里草药颜色各异。

争的是“端口”:谁靠近“湿地”,谁的草药更香。可今日前夜有露,湿地好几处,他们你一寸我一寸,踩得泥印密。

几个人走到绳前,先是你看我我看你,竟有人主动开口:“先摸绳。”

他们都摸了绳,手里潮意被红绳带走一些。

朱瀚看他们:“你们各自报一味味道最轻的草。”

“薄荷。”一人说。

“黄芩。”另一个说。

“白芷。”又一个说。

“最轻的放前面,最重的在后。”

朱瀚道,“谁轻谁走风缝,谁重谁靠墙根。你们占的不是‘端口’,是味的层。味轻的先‘让’,让出去,重的靠后,接住。”

他们听着,一一照做。

雾气在草药间游走,味道没有撞,而是顺次铺开。

路过的行人嗅着,不觉得冲,反倒记住了每一种草药的名字。

卖草药的人彼此看了看,忽然都笑了笑,像是打了一场各自赢的仗,又没有伤人。

又是一拨人,是几位为人削笔的书童。

他们争“谁先削”。有人书房里要急用,有人说自己走得远。

站到红绳前,一个个孩子先摸绳,指尖还带着墨味,摸完了眼睛都亮一点。

朱标示意:“你们先各自写一个‘停’字。”

孩子们怔了一下,还是提笔在小板上写。

有人写得快,有人写得稳,有人写得歪,但写完了都笑。

朱标指着写得最慢、却最稳的一个:“你先。因为你心停了半寸。”

他又看向写得最快的那个孩子:“你最后。你把‘停’写成了‘亭’,你心里把自己藏在房子里了。”

孩子们轰然笑,那孩子也笑,摸了摸红绳,自觉“让”了。

削笔的小贩乐得合不拢嘴:“这‘停’字也能分先后了。”

午近时,一位瞽者牵着一个小儿过来。

瞽者眸子浑浊,却笑得安,手里拄着一根竹竿。

小儿七八岁,手里握着竹竿的尾,跟着他走。

两人到绳前,瞽者先摸,手掌轻而稳。

小儿也摸,摸完眼睛圆滚滚看着人群。瞽者说话不急:“我来借一个‘听’。”

“你说。”朱瀚道。

“我在城北桥边说书,讲‘三侠五义’——”

他一顿,似乎想起不该说什么江湖虚无,便改口,“讲‘守门不睡’的故事。近来,人多,来往的脚步声,把我心里的板打乱。我想求在这儿‘听’一会儿,借你们的心拍。你们这个拍子真稳。”

“听。”朱瀚点头,“但你也教我们‘听’。你听人的脚步,你说给大家听,哪一种脚意味着什么。”

瞽者笑了,耳朵轻轻地动:“急的脚,脚掌先落;稳的脚,脚跟先落;心里有事的脚,左右轻轻不一致;心里没事的脚,直进直出。还有,爱看热闹的脚,站住的时候只站半个脚掌。”

他说着,头却微微偏向一边,像在跟风说话。

人群里有人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脚,顺手把脚从红绳边挪开半寸。

瞽者又说:“你们这红绳有一种暖,是人手的味道。我摸得出来,早晨的暖和下午的暖不一样。早晨的暖轻,像熬过夜;下午的暖沉,像看过一天人的心。”

头一日,城西新棚刚挂起红绳,便有粮行掌柜带着伙计来站定。

伙计们争得面红耳赤,说米袋该先抬谁的,有的说自己肩宽能快,有的说自己先到先走。

掌柜一开始也想呵斥,见竹棚下坐着人,便忍住,低声同朱瀚道:“王爷,他们平日都抢,我管不过来。”

朱瀚没有立刻出声,只让伙计们先摸红绳。

几双满是老茧的手一摸,呼吸便缓了一点。

“你们今日各自报一件——不是谁快,而是你们抬过的最重的一担。”

伙计们一愣,七嘴八舌:“我抬过两石半。”

“我三石整。”

“我只抬过两石。”

说到最后,反倒有点不好意思。

朱瀚点头:“重的走前,轻的在后。谁重谁量得多,他在前。不是抢,是量。”

城北“漆器街”多是手艺人,日日打磨漆器,漆味呛人,常常为“谁先晾谁后晾”争执不休。

一日,两个师傅把未干的漆器抬来棚前,各执一词。

“我这盏灯罩先晾,不然漆起花。”

“我的盒子先晾,不然走气。”

朱标那日在场,年轻气盛,正要劝,朱瀚却拦住,让他自己处置。

朱标看着两人,忽然想起叔父说过的“规是看不见的绳”。

他便道:“你们把漆器都放到灯下,照一照。谁的漆反光先晃眼,谁后晾;谁的光暗,谁先晾。”

两人半信半疑照了,果然那盏灯罩光亮得刺目,只能晚些;盒子漆暗淡些,先晾也无妨。

人群哄笑:“原来漆也会自己说话。”

这日,有两位举子因文章争执:一人说“先声夺人”,一人说“含蓄有味”,吵得脸红脖子粗。

李遇也在场,他已习惯半个时辰不敲鼓,只看人心。

他开口:“你们各自念一段,但要在句末停半拍,让别人接。”

两位举子照做,先念的果真声势如潮,却因停半拍,被后一句借走,气势反弱。

后念的含蓄,反因停顿让人细细咀嚼,味道更长。

众人拍手:“原来文章里也有‘一尺半’。”

自此,学府里竟流行起一句话:“写字要留空,句子里有尺。”

朱元璋得知后,只笑不语。

日子久了,“一尺半”的棚子成了京城里奇特的风景。

有人说是调解处,有人说是戏台下的学馆,也有人干脆称它为“心棚”。

凡来坐的,不管贫富,都要先摸红绳,再说话;说话要半句半句;若有人急了,旁人便笑他“忘了留半寸”。

甚至孩童之间吵架,也学大人模样:“先摸树皮,再开口。”

一日傍晚,朱元璋微服而来,在旧学府的棚下坐了良久。

他看见一个乞儿也伸手摸绳,眼神从慌乱渐渐安下来。他叹了口气,轻声对朱瀚道:“老三,这绳子,比刀剑还稳人心。”

朱瀚只答:“刀剑是外物,绳子在心。”

朱元璋沉默许久,忽然笑道:“也罢。让这京城先学会‘留’,才谈得上长久。”

又过几日,那个姓金的朱标再次来到南市口的棚,手里依旧那支短笛。

他先摸绳,然后开口:“王爷,我会的,不止三声了。”

“几声?”朱瀚问。

“五声。”

“那你吹,吹完收,不许贪。”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皮皮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皮皮读书!

喜欢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嫁给会读心的摄政王我演技爆棚禁欲总裁总想独占我金碗通年代,建国提前了神凡小村医妖夫有毒误入官场总裁,那对双胞胎长得好像你这个家也太离谱了吧魔性手游大汉光武大军阀:杀敌暴兵,建立无上帝国万能兵王无限穿越:从九叔世界开始农门小媳妇:随身带着APP剑道邪尊2被女神捡来的赘婿崩坏:破晓之黎明傲剑蛮荒逆天腹黑狂女:绝世狂妃人生修改:被赶出家门的官三代
经典收藏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荣耀之路:国民校草是女生星际特战旅逆转乾坤之东汉末年的倒霉蛋儿们承明之治大周暴君,从召唤猛将开始!大唐最穷县令战机英雄空降贞观寒王纵宠,绝世娇妃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直播:我挖掘国足之光!尘途雕弓落新唐厨盛唐小国师大清之祸害亮剑:开局战俘营,我带和尚打鬼子我在大明搞发明妃笑倾城,狐仙小王爷天下魅宠
最近更新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岂独无故三藏还俗衣冠谋冢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带着漫威回北宋史上最强县令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陌上!乔家那位病公子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真理铁拳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唐代秘史铜镜约大宋伏魔司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墨色江南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txt下载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